top of page
​來 佇 。
為 何 要 來 住 ?

人與環境之間一直存在著一個頗富意義的關係 ,而住居即是該關係的呈現 。人透過認同 ,尋找一種歸屬 ,當人定居 ,發現自我 ,在世存有的感受(being in the world)才被確定 ,藉由一種有認同感的形式而確定 。(諾伯休茲〈住所的概念〉,1984)

   

【 To dwell 】意謂著定居 、居住的行為 。民宿與家的本質皆為提供人類居住行為的場所 ,然而 ,民宿像家卻又不是家 ,來佇的設計理念是想藉由空間創造讓居住者尋找家的本質 ,這樣的本質不屬於空間主體 ,而是透過使用行為所獲得的經驗 、想法 ,甚至只是喚醒曾經有過的經驗及想法 ,在空間中產生共鳴 。

   

家不會只是身分表徵或機能填充的盒子 。家是住宅的靈魂 ,它會表現居住者的內心 、想法及態度 ,從居住者認同空間的歸屬感開始 ,空間會因為使用者的不同心境而不斷轉變 。來佇的空間靈魂是來自於居住者的交流行為 ,不論交流的對象是他人 、己身 、環境或是物體 ,來佇的空間創造便是要讓這些活動能自在 、安定的進行 。


於是 ,利用洞穴空間為概念參考 ,因其空間本身是有機而不規則的 ,且提供了強烈的安定性質或防衛感受的場域特性 ,所以自古以來經常被選為安居的場所 ,這也是來佇想描述自然與生活交流重要性的方式 。

   

來佇想傳達的 ,是一處擁有洞穴精神的棲息地 ,這樣的精神容納了日夜落差的空間差異性 、多孔隙的場域及窩居狀態的私密性 。藉著人為具體的空間營造 ,解讀洞穴精神的狀態 ,我們將面對自然的行為對應方式拉進日常生活的層次 ,當生活進行的同時 ,自然也以不同面貌環繞著生活行為 。

踏入棲息地的內部 ,高低落差產生的多孔隙角落會導引身體不同姿態的貼附 ,幾處短暫藏身的窩居地讓心靈能自在地沉澱 ;光線的增減在空間裡扮演重要的角色 ,當只剩幾處亮光時 ,四周邊界的深色牆體開始模糊且弱化 ,想像一幅洞穴中營火起居的交流畫面 ,溫馨核心的呈現及營造是來佇的空間靈魂中不可或缺的 。

仰賴於建築體的交錯配置 ,讓行走其中的視覺感受豐富多變 ,於是加強在空間中出現的錯層角落 ,搭配路徑中穿插的停留節點 ( 開窗 、花園 、家具 ),引領居住者使用及停留的行為發生 ,創造交流的可能性 ,讓旅行的意義在旅人體驗空間交流的當下被檢視 、強化 。我們關注這些交流事件的品質 ,希望旅人能從中得到放鬆 、療癒 ,並體會棲息於大地間的詩意感受 

 

我們嘗試棲身在此 ,並期望舒適與自在會伴隨左右 ,從而安定 、省視內心 ,同時 ,我們找尋適合的姿態 ,去創造不同的交流狀態 ,然而這樣的空間體驗 ,如同躲進洞穴般 ,不論洞穴外環伺的未知恐懼是什麼 ,都期望能找到新的方式及力量 ,喘口氣後再面對 。

來佇要帶給旅人的 ,是在看似平凡的生活模式裡 ,也要存有獲取心靈力量的方式 。旅行 ,或許是為了回家 ,但是也得先找到家的存在意義 ,回家才能回到真正的家 。

 

​空 間 活 動

日光浴

地點 : 安平 來佇

時節 : 冬季

閱讀

地點 : 安平 來佇

時節 : 四季

瑜珈

地點 : 安平 來佇

時節 : 四季

bottom of page